中港運輸電商物流和傳統物流差異解析

中港運輸電商物流和傳統物流差異解析

2021-04-22

關於傳統物流如何變革適應電商模式,大家已經討論很多。但大多都聚焦於思維層面,或者規劃層面;即如何利用電商思維做決策、和客戶互動、品類設置等。如果我們要談二者相同點,作為物流:無論是傳統還是電商都是基於貨物的流動所發起;並且都旨在一定可控成本下實現物流目標,中港運輸這個目標是正確的時間,用正確的方式將產品送達正確的地點正確的人。這是我們能找到為數不多的共同。而本文主要通過分析一些實實在在的作業實況,透視其差異性。    

 

在此之前,我們必須掌握一些前置信息,它是我們做異同分析基本出發點,換句話說,基本源於這些看似簡單淺顯但卻基本公認的變化導致傳統與電商物流模式的千里之別!考慮到嚴謹性,我們再將討論對象側重在零售百貨行業。從3個方面看:    

 

一、從表面上看,電商壓縮了空間,加速了時間。空間指終端用戶和企業基本沒有傳統上的距離的概念,天南海北大致雷同,而時間的加速則意味著:空間其實是虛擬壓縮,但是需要用速度將虛擬空間壓縮轉化為實際意義的效果。用物流語言來講要渠道效率;傳統物流經過多層轉運,zui後到達門店,終端用戶上門自提;電商物流則表現為企業直達用戶,送貨上門!這樣一個改變讓物流的容錯能力大大降低,敏捷性、柔性要求大大提高,即傳統物流過程的每一個轉運點都是一個核查過程,可以檢驗錯誤的發生,這點電商的物流是不能也不容許存在;同時如果作為具有競爭力的電商企業,快速響應,客戶多變都要求電商能很好應付,這點在傳統物流並不多見(尤其地址啊,收貨人的變化)。    

 

二、“少品種、大批量、少批次、長周期”轉變為“多品種、小批量、多批次、短週期”;這樣的轉變導致其物流行為就大不一樣,如庫存管理、入庫、揀選、車輛安排等都有很大差別。    

 

三、物流環節的IT技術因素,在電商物流裡舉足輕重,在傳統行業此因素的角色只能是一個有效的補充,擁有雄厚IT技術的物流體係是許多傳統物流所不具備的,這就是很多大型電商自建物流的重要原因,如1號店、京東。    

 

有了這樣的總體概念,我們將容易理解並可能深入物流的每個環節,剖析其差異及背後成因。按習慣,我們分為倉儲和配送兩大部分。    

 

倉儲部分:    

 

1)存儲方式,傳統物流一般情況大都存儲區和揀配區域共用,其實質就是上述少品種、中港運輸大批量的出入模式所決定。庫內設施一般為平面庫(堆垛),立體高位貨架。由於大批量的特點,進出以箱數為單位,甚至以託為輔助單位;存儲和轉移多以托盤為載體。而電商的物流則需要應付多品種、小批量的特點,同時在目前以人工作業為主的前提下,必須以專門的存儲區來提高存儲利用率;專門的揀貨區提高揀選效率(配以輕型貨架為主,平面托盤庫位補充。)zui後我們所看到的倉庫佈局、輔助器械都有很大差異。傳統倉庫品類的ABC分類基本穩定,產品足夠成熟,所以其存儲方位大致確定。電商物流則由於多種組合和空間壓縮讓ABC分類極具動態性,所以這種常用方式(分類存儲)變得很難上手,亞馬遜的隨機存儲也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這種困境。    

 

2)揀貨方式。概括來講:傳統物流出庫批量大,可以用叉車直接揀貨,在衡量揀貨效率時多以箱數(原包裝箱)為主要單位。很少使用RF輔助,因為數量大,但品種少,可重複清點;揀貨過程直接摘果,或者摘果後播種;一個訂單批量已經足夠大,不需要考慮訂單如何組建波次。相反,電商需要以規模製勝,品種繁多,但數量多為個位數,甚至多為一件兩件,揀貨時一個訂單顯然不足以摘果,需要統籌考慮以波次為單位,邊摘果邊播種,這種精細是無法駕駛叉車類似的粗糙工具完成的,所以常見的電商揀貨多是RF,揀貨小車,周轉箱。 RF代替了人眼做到完成一個動作的校驗,周轉箱則代替了移動包裝單位(托盤)。    

 

這裡想特殊強調一下,筆者認為大型電商倉庫作業zui具提升潛力的就是揀貨,幾乎沒有之一。原因是①數量級大,小小改變但收穫或許頗豐②電商的揀貨在目前看來,短期無法機械化,執行上存在很大變數。如何建立科學的流程,保證效率仍然有很多工作要做。 ③其複雜性更高,比起傳統倉儲作業,這裡更要強調其係統性優化思想。儘管和傳統物流一樣,提升揀貨作業效率需要從入庫規劃做起,怎麼樣組合一個zui精明的波次,建立一個什麼樣的指導路徑等等,但電商揀貨要實現這些目標就困難多了,因為我們要從大數據中考慮貨物的ABC屬性,波次如何組合,路徑如何優化;而且這些基礎性質可能還是時刻變化的。我想表達的意思是,關於這項工作的背後需要IT技術、數據分析技術,當然也包括物流實踐經驗完美結合。由於篇幅有限,加之有跑題之嫌,只能後會有期。    

 

如果把這些特徵總結一下,那就是電商需做一步就得務必保證正確,怎麼做?那就是幾乎每一個步驟都要傻瓜驗證。傳統揀貨相對明朗,在筆者從事經歷中,很多熟練的揀貨人員(傳統物流)基本能清楚記得一些常見貨物的庫位,此時IT系統的作用可見一斑。一句話,還是電商的動態性和作業規模(數據規模)大大超過傳統物流。    

 

3)复核,傳統出庫的複核程序重要,但基本上基於數量清點,以及零頭箱,以及品種校驗,也多為人工單獨可以完成,而電商的複核幾乎是重新清點,通過電子設備終端一一完成校驗。    

 

4)信息元素,傳統物流貨物上的信息元素要求不高,因為貨物本身外表或物理屬性可以區分,例如可以不貼標籤也行,也不需要有票據一一對應,即發票可以和貨物異步流通;然而電商物流卻嚴格要求標籤信息規範性和完整性,在同一時間的訂單內容如果沒有標籤、條碼信息就如石沉大海,發票也必須和貨物同步流動,如果分開不僅是費用的問題更是對核心“顧客體驗”的傷害。    

 

5)包裝:傳統物流自從運出工廠後包裝一般不需要再行調整,所以傳統物流沒有明顯的包裝線,中港運輸其包裝的起因是加固或安全;而電商物流則因為商品經過重組,“新產品”則處於無包裝狀態,電商倉庫包裝線則需要有設計包裝能力,並進行響應操作,需要根據不同的商品特徵,在成本時間的約束下,研製包裝方案,保證在途貨物的安全。這點上,包裝環節是倉儲物流其中又一zui具專業性和行業技術含量的一環。    

 

6)盤點:傳統物流的盤點定期進行,由於沒有強系統約束,盤點也成為庫存管理或者問題暴漏的重要手段。傳統物流可以停止運作進行盤點,而多級庫存分佈也保證了停止作業的可行性。電商物流則無法達成這樣的靜態盤點,7*24小時的服務一直讓倉庫處於運轉中。那如何保證賬實一致呢?的確在電商的倉庫首先要重點控製過程,杜絕差異產生,(傳統過程可以偏離系統要求,事後補救。)其次,差異的處理要不斷通過系統引導控制進行處理,做到數量、狀態、位置的每次變化都係統實物同步進行。通過這些方面的嚴格管控,來彌補無法進行靜態盤點工作的不足。較為可行的是局部盤點,分類盤點。    

 

運輸與配送部分    

 

傳統運輸批量大,類型較為單一,目標地點較為固定,容易產生規模效益;所以我們看到很多專線公司,甚至於1台車1個人就可以開一個物流公司,就算到配送環節也有相當的批量, (大多到門店停止)。對傳統物流而言,zui後一公里往往是RDC(區域配送中心)到門店。而對電商而言,由於貨物類別不同(貴重、易碎等特點不一),較難整合,我們可以理解為相對傳統物流而言,多了一公里,即站點—客戶,而這一公里往往是電商配送核心所在。具體來說:    

 

1)貨源組織:傳統運輸貨源簡單,可以附屬某單個企業,便可以組織可運作的貨源,並且節奏相對穩定,貨量相對可靠。電商則不是如此,如果一個運輸企業打算經營某個區域,必須要有較多的貨源對象才能總體保證穩定,相反,做自營配送決策也需要訂單量有足夠規模,否則決策很不科學,容易資源閒置。    

 

2)運輸計劃:傳統物流點固定、量標準有很大計劃空間,尤其可以較準確預計到一些季節性或者交通因子的影響,傳統物流可以做到提前運輸。顯然電子商務不到訂單zui後一刻是無法進行運輸作業的,因為我們無法預測運輸什麼,真正的產品是組合。傳統物流則不同,尤其到一些傳統節日(如春節)運輸資源較緊張的時間,可以做到“以庫存換運輸的效果”。積壓較高庫存避免高峰期運輸資源有限造成瓶頸。    

 

3)運輸資源採購:對傳統物流來講運輸資源提供方和需求方保持相對穩定,合同都是大合同,大合同的優勢在於保證了運作zui小風險,例如承運商在大合同下,容易對細節要求較為積極配合。但是在採購資源的初期容易造成商業賄賂,導致高成本低質量現象。而在過程中則盡量掩蓋運作質量的不足。電商物流採購則使得用戶作為直接的裁判給出結果評價,加上運輸在運作過程中舉足輕重的地位使運輸資源的質量較為透明。然而更為看好的是,電商思維影響這運輸行業的演變,以IT技術為核心的運輸資源平台的陸續實現,為運輸資源採購的過程透明奠定了基礎,過程和結果的雙重數據化可能顛覆整個物流行業,不僅僅電商物流。  4)zui後一公里:雙方zui後一公里旗幟鮮明。對電商物流而言,zui後一公里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他是電商唯1和用戶直接的面對面的通道。服務中積累的數據,蘊含著客戶端的觸角,能夠積累出基於數據採購、信息管理的極有價值的東西,對於前端市場預測,供應鏈管理十分重要。隨著大物流大數據時代的到來,“zui後一公里”蘊含的商業價值將會愈加明顯。以京東商城為例,除了自建物流體系,京東先後推出校園營業廳、地鐵自提點和社區自提櫃服務。眾多方案之中,“自提”成為了關鍵詞。對企業來說,集約化送件能降低配送成本,在配送時間上也更靈活,同時還能提高用戶體驗,保護消費者隱私。但自提櫃的問題在於前期投入較大,何時能收支平衡,仍然是一個大問題。為此,電商企業不乏有與社會資源的合作,包括便利店和第三方服務機構的範例,還有收貨寶,24小時自助收費站等產品。到底是資源整合zui終佔據上分還是自提成為zui優;目前尚無定論。很明顯,傳統物流少了這種煩惱。    

 

5)運輸信息流:運輸過程中的監控,信息反饋十分重要,但傳統物流和電商物流相比則側重點各有不同。    

 

a)運輸單位的基本信息:傳統物流對應一個運輸單位而言,需要其嚴格重量、體積信息,電商物流則因為包裹化,貨物任意搭配使得取得這些數據變得困難,但也恰好因為包裹化使得運輸單位的信息變得不是非常重要,因為一般情況不會因為包裹內貨物不同造成重量等信息的巨大差異,也不會造成結算費用的巨大差異。對傳統物流而言,因為批量較大,所以基本信息的準確性非常重要,同理對車輛的安排也有重要參考。    

 

b)在途跟踪,相對傳統物流,電商物流的在途跟踪已經成為“終極產品”的一部分,要隨時能夠反饋給客戶可以看到的地方。而傳統物流則允許其不完整,甚至缺失。    

 

c)收貨反饋,在傳統物流行業,我們將收貨人的簽單作為交易完成的zui終憑證,他是解決任何糾紛的zui佳工具。其可行性在於訂單少,這些憑證都要通過掃描 原件進行檔案管理。並且在某些特定的企業,簽單有嚴格的標準規定,如蓋章、務必本人簽收等要求。而電商行業其一是收款的落實,另外則是系統的確認和評論結合,其龐大的訂單量無法採用傳統的管理方式,許多企業在這裡是形式管理。也由於上述zui後一公里的特徵,為了節省時間,很多快遞員採用了自動找人代收的方式,保證配送成功,儘管出現了很多“冒名頂替簽收”的現象。    

 

以上是對傳統物流和電商物流實際的作業的討論,中港運輸需要說明的是任何一個評價都是相對而言,即傳統相對電商或者相反。沒有對比,有些觀點則有失偏薄。例如,電商zui後一公里重要,其實傳統也重要;又如傳統貨源簡單,實質上也相當複雜。所以文章的本身是為了讓大家更直觀理解二者的差異性,有些地方做了放大處理。總之,這些差異是一種實踐的感受,期望能對相關研究或規劃提供建議。